西北的文人、艺术家大都给人沉稳淳厚的印象,但这种印象往往基于一种地域文化想象,在实际接触了具体人物之后,仍然可以体会“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的风采。画家郭北平秉性沉稳,绝少张扬,他自己认为他的作品在各色各样动心炫目的当下艺坛“显得过于平实”。实际上反复玩味之后,会感受到他的“平实”之中,流淌着机智的心潮,只是他的创造激情已经从干柴烈火转为蓝色的火焰,不冒烟而温度极高。他喜欢“火候”这个词,他丰富的绘画作品和他不多的言语,都体现着“火候”的到家—“平实”的绘画形式来自反复锤炼,论艺说文的只言片语是“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感悟。
“重表现而精于表现,轻再现而疏于再现……当形式的独立价值得以完善时,才有魅力永存。” —这是郭北平议论艺术形式价值的话。他是一个重视绘画性表现的画家。熟悉郭北平作品的油画界朋友都知道他的作品不是以题材、寓意取胜,而是以独具特色的绘画性处理见长。从他代表性肖像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善于在平凡的形象中发挥色彩、笔触和光影魅力,把橙红青紫调整出丰富的谐和而又不失整体色调的张力。看似破碎的笔触,不但形成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形式系统,而且构成整体的统一,一种灵动的统一。我们可以想象,他在作画时是如何在有些地方果断地刻、凿,造成大匠奏刀的意趣;有些地方俨然不经意地放开,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隙。人物形体的拉伸和构图的险峻,边缘轮廓的强调,亮部形色的微妙……这些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那些司空见惯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焕然一新,这种“陌生化”效应正是由于“形式的独立价值”之完善。
从整体艺术效果看,郭北平并没有完全“疏于再现”,他的绘画作品的特殊感染力,恰在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绘画性形式处理的巧妙结合。这种综合处理,使他能够让孤独、衰老显出生命华彩,在青春岁月间融入人情感喟,给平凡、日常的人物以人文厚度,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把搜集到的真理编排起来,以便化成更高一级的惶惑”,我真欣赏他用在这里的“惶惑”二字。现实人物是郭北平作品的主要题材,他描绘那些人物,是以对人物的心灵沟通为开端。从人物的形体特征到他们的个性气质,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到他们的历史文化氛围,即使未曾谋面的人物(例如弘一法师)想必也是“神交”已久,方能作“志隐而味深”的造像。
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伯恩斯坦说过,他最喜欢的是音乐和人,而且他不知道两者之间他更喜欢哪一个,反正他是为了人而从事音乐,把音乐演奏给他喜欢的人。在郭北平的绘画创作中,我感觉到他对他所描绘的人物的尊崇和爱,与他对他在描绘时采用的绘画手段、绘画形式的挚爱一样深沉—也许,他是为了发挥他所钟情的绘画手段而描绘那些默默无闻以及志行高远的人物。
2009年2月立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